迴轉壽司、生魚片、烤魚、海鮮粥、蚵仔煎等,你喜歡吃海鮮嗎?臺灣人不僅愛吃魚,平均每年每位臺灣人吃下35kg的漁獲量。捕魚技術與漁獲數量也在世界名列前茅,我們擁有的全球最多的遠洋船隻,國內也有世界前三大的漁網製造商,被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」(FOA)列為公海漁撈業六大國之一。身處於漁業蓬勃發展之島的我們,對於漁業以及海洋了解多少呢?
廣大無垠的海洋被數不清塑膠入侵,這已經是你我都有意識、又讓人心痛的事實。自備環保食物袋、餐具、購物袋;改用竹牙刷、無塑膠包裝的產品。我們一步步地改變生活習慣,逐漸邁向無痕生活。但是你們知道嗎?商業捕撈所產生的塑膠在大海中的佔比,更勝我們日常生活製造出的塑膠廢料。根據「FOA」統計,在海面上漂浮的的塑膠微粒,有70%來自於和漁業相關的活動。商業捕魚不僅在海中留下可觀的廢棄物,也造成了海洋資源的枯竭,進而導致海洋生態失衡。
海洋對於環境與生態有多重要
海洋面積佔整個地球的70%,地球上的物種有二分之三棲息在海裡。海洋不僅是孕育生命的基地,也是平衡生態與氣候不可或缺的一環。你一定聽說過大家稱亞馬遜雨林為地球之肺,但事實上,樹木雖然會行光合作用製造氧氣,它們也會吸收氧氣排放二氧化碳,在環境中製造最多氧氣的,其實是居住在海洋裡頭的浮游植物,地球上超過50%的氧氣,都是由他們製造提供。這些浮游植物最終會被其他生物攝食,它們吸收的碳也會隨著食物鏈儲存至大型海洋生物體內,而食物鏈頂端的生物死亡後,被吸收的碳就會跟著沉入海底。
以鯨魚為例,它們遷徙的距離很長,會將浮游植物帶到各處。鯨魚的一生,能夠吸收保存33噸的二氧化碳(一棵樹每年大約吸收12~20公斤),在鯨魚的生命結束後,體內儲存的二氧化碳下沉至海中,存放數百年。鯨魚的屍體也會成為許多生物賴以為生的養分,而且因為鯨魚體積龐大又富含油脂,分解速度緩慢,會在海中供養其他生物長至數十年甚至百年,這樣的過程被稱為「鯨落」。
海洋面臨的威脅——漁網漁具汙染
漁網是海洋中最大的塑膠汙染來源,FOA公布的報告就顯示,每年有超過64萬噸的漁網被遺棄在海中。另有研究指出,位於北太平洋亞熱帶環流的太平洋垃圾帶大約有42萬噸的大型塑膠,而其中有86%是漁網。
沉入海中的漁網無論在海中還是被沖刷到沙灘上,都可能對生物造成生命威脅。例如陸地上的鳥類若是雙腿被釣線纏住,失去行動能力也等於喪失覓食以及躲避危險的本領。另外,漁具和漁網在海中久而久之會分解成小碎片,很容易就會被海中生物不慎攝食,嚴重的話會導致腸胃和食道出血。
海洋面臨的威脅——商業捕撈造成資源枯竭
人類吃海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至少四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,但過去我們的祖先只靠著雙手和簡單的漁網覓食。隨著捕撈技術進步、政府補貼,以及人口擴張造成漁獲需求的增加,世界各地的海域皆有商業化的船隻進行大規模地捕撈,例如漁船利用拖曳網貼著海底捕撈,沿途將所有的魚類都囊括進漁網。
技術的進步使得我們更容易獲得數量豐富的海鮮,但海洋資源有限,海中生物的生長速度並不如捕撈的速度快。我們認為無邊無際、深不見底的海洋蘊藏取之不盡資源,其實正面臨枯竭。根據”Ocean Atlas”統計,全球有超過90%的魚類已經被過度捕撈。以海龜為例,在17世紀時,大約有9000萬隻綠蠵龜在海中生活,到了今天,能夠產卵的母龜只剩20萬隻,綠蠵龜已被列為瀕危物種。最近在Netflix上架的紀錄片《海洋陰謀(Seaspiracy)》就指出,人類每小時屠殺的鯊魚數量大約11,000~30,000隻,除此之外,因為拖曳網的捕撈,每分鐘有4,316個足球場面積大小的海底被剷平。
海洋資源已經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豐富,今日我們「望洋興嘆」的對象是瀕危的藍鯨,在不久的將來,我們的後代哀悼的可能是現今還時常在餐盤上出現的海參。立即停止大型商業捕撈並非一蹴可幾,但我們都可以選擇送進肚子裡的食物。減少購買並有意識地選擇海鮮,是你我馬上就能採取的行動。
我們可以怎麼做:了解餐盤裡的海鮮是哪裡來的、少吃海鮮
要馬上和所有的海鮮說再見,或是禁止捕撈太強人所難,畢竟在資源較為匱乏的海島或沿海地區,海鮮是主要的食物來源。此外,在開發中國家,以捕魚為生的居民更是不在少數。那麼為了守護珍貴的海洋資源,我們可以怎麼做呢?從現在起,你我都可以好好認識餐盤裡海鮮,甚至是購買前問問這些魚蝦是從哪裡來的,再一步步減少吃海鮮的次數。開始有意識的消費食材,一起為海洋保育盡一份心。
這些海鮮不要吃:
☞ 避免食用以精卵為主打的種類,例如海膽、野生烏魚子等
☞ 避免食用幼魚苗
☞ 避免稀有、瀕危種類
☞ 避免體色鮮豔、大多棲息於岩礁的定棲性種類
☞ 避免食用數量少的大型掠食魚類
海鮮可以吃這些:
☞ 選擇數量多、常見的種類,例如沙丁魚、竹筴魚及秋刀魚等
☞ 選擇數量多、撈捕方式較不破壞環境的魚類,鯖魚、白帶魚及飛魚等
☞ 選擇永續漁法的漁獲,例如一支釣的鰹魚、櫻花蝦等
☞ 選擇屬於食物鏈底層的海鮮,例如過濾海水的文蛤、牡蠣等
☞ 選擇餵食植物性餌料的養殖種類,例如台灣鯛(吳郭魚)、虱目魚等
在2022年12月31日之前,在好日子官網購買「我不是海鮮」系列商品,我們將捐贈銷售所得的10%給台灣環境資訊協會,作為環境資訊公開、信託推廣與棲地保護及環境教育與公眾參與之用。讓更多人關注海洋生態的永續,也讓海中的生物有更好的生活環境。
心中還有疑問,或是還想了解更多海鮮選購的準則,可以參考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、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一起修訂的《臺灣海鮮選擇指南》,在吃海鮮前多替海洋想一想,小小的舉動都是在幫助地球變得更好。
參考資料:
Ghost Gear: The Abandoned Fishing Nets Haunting Our Oceans
延伸閱讀:
訂閱永續生活誌
讓地球更美好,分享減塑的新知,報導友善商店及品牌